近日,《半月谈》杂志邀请著名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探讨了在黑臭水体治理行动中一些地方出现的“破坏式治污”问题。
所谓“破坏性治污”,指的是:“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盲目硬化河岸、过度追求人工景观,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加速衰退,酿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它的主要表现包括1)缺乏科学论证的底泥疏浚,往往导致污染转移、水体生态系统遭破坏;2)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一味滥用“生态挡墙”,割裂水陆联系;3)将景观与生态混为一谈,种草以及在“生态挡墙”外侧绿化河堤;4)截污纳管进展缓慢,而用高能耗污水处理设备替代。
由此可见,“破坏性治污”是急功近利的产物,而且仅仅是一些表面文章,思维仍停留在“工程治水”的旧年代。
从长远计,水环境生态化治理已成为水污染防治计划的必由之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将生态学理论引入水环境治理当中,重新认识治理目标,将目标水体视为有机整体,断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了应付短期检查而牺牲水生态系统,让治理后的水体成为失去生气和自净能力的“流动的死水”,如此一来即便河岸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也难免沦为生态的悲剧。
治污理念的分水岭即将到来,我们应该着眼于建设真正的“生态河道”。一条合格的生态河道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良好的水质和观感,同时也兼顾了景观的和谐与错落有致。
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Shanghai Aquatic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是践行生态河道建设的先行者,早在2012年,董事长王丽卿教授即主持了《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的编制,创新性地将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地河道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项目中,取得了不俗的治理成果!
我们一直致力于恢复受损河湖的自净能力,从生态系统整体的角度考虑、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科学施工、尊重自然规律,让水体重现生机勃勃的活力,还河湖本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