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2021年还毫无疑问是冲刺碳达峰、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2000年以来,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高,政策层面对于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强,环保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多项举措持续改善环保企业的资金困境,促进环保产业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业内权威报告显示, 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1.3%;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到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 如此宏大的产业前景中,哪些细分领域更值得关注? 话不多说的,直接给出结论:“十四五”期间,碳交易、土壤修复、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比较可观。 碳市场 开篇我们提到,今年还是“冲刺碳达峰、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规划,为了实现我国自主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将在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二是努力提高能效;三是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 “我们正在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实实在在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 所以我们认为,再国家层面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碳市场会继续成熟壮大,成为一片波澜壮阔的蓝海,市场规模值得想象。 碳市场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土壤修复无疑是一匹黑马,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土壤环境领域逆势而上,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还有一点,土壤修复目前仍旧处于产业起步阶段,其产值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不足2%,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数据显示,我国的工业污染场地大约160万亩,市场空间约为1万亿;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3.92亿亩,市场空间约为8.84万亿;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市场空间约为2770亿元。 业内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以工程施工为主,不过“土壤修复+片区综合开发模式”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地方城建、城投公司的闯入就是最好的佐证。 总之一句话: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土壤综合防治、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水资源回收利用 关于水资源回收,进入2021年后,国家层面发布的一项新政策不容忽视,那就是发改委在1月11日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新政的下发,立下了军令状,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快速推进,以及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助推力。 再细化一些,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的雨水交易,或将成为领域内的新模式之一。 2020年底中国水权交易所发布的公告就显示,湖南雨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7元/立方米的价格对湖南高新物业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年的雨水资源进行收储,再以较高的价格转让给长沙高新区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用于园林绿化、环卫清扫作业用水。 除此之外,环卫清洁、垃圾焚烧、新能源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至于规模较大且过去一段时期处于“三足鼎立”状态的大气治理、水处理、固废处理,会朝综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向着更细化、更专业的崭新领域拓展。 总而言之,以2021年为开端的“十四五”,环保产业将会被退至新的风口,迎来非常大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让我们拭目以待。